汉寿县教门岗村:民族团结暖在平常 幸福生活干在实处
2025-10-26 21:00:28
来源:汉寿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刘译林 |
浏览量:332
整洁的村道串联各族村民,文化广场笑语欢声,产业基地丰收在望……在常德市汉寿县毛家滩回族维吾尔族乡教门岗村,民族团结是浸润日常的温暖细节,更是各族同胞携手共创的美好实践。近年来,教门岗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出党建引领、民生共富、文化润心、产业振兴、治理筑基的发展路径,从普通村庄蝶变为“全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在汉寿县毛家滩回族维吾尔族乡教门岗村,民族团结是各族同胞携手共创的美好实践10月21日9时,阳光洒进院落,杨霞走进黄爷爷家。“今天太阳好,给您晒晒被子。”杨霞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抱起被子走向院子。黄爷爷是回族居民,听力二级残疾,儿子常年在外务工。杨霞不仅定期上门为他代购生活物资,还联系志愿者为他采耳、理发。“她比我亲闺女来得还勤。”黄爷爷脸上总是挂着幸福的笑容。与此同时,“石榴籽志愿服务队”队长李列红敲响了小飞(化名)家的门。这个6岁孩子的父母早年失联,去年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孩子从前看到我们就躲,现在成了小尾巴。”李列红说。这支6人队伍承担着全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照料重任。这些暖心画面,是教门岗村“党员包户连心”机制的缩影——每名党员联系3—5户家庭,覆盖全村数十户特殊群体,提供从生活照料到政策宣讲、从代办医保社保到情感陪伴的全方位服务。村党支部将民族团结落在“细处”与“实处”:一方面通过主题党日、结对帮扶强化思想引领;另一方面创新治理,打造混居建房、结对认亲的互嵌式社区,并设立多民族调解委员会,让村规民约成为化解矛盾的“压舱石”;同时,推进清真寺规范化管理、道路“白改黑”等工程,为提升人居环境和守护民族团结打下坚实基础。眼下正值收获季,教门岗村的连片橘林在阳光下泛着金辉。种植大户余宏林蹲在田埂上,剥开一颗金秋砂糖橘,果肉橙黄透亮。“甜度刚好,再过半个月就能上市。”他笑着对身旁的村民说。作为村里的种植能手和宏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宏林介绍,合作社采取“大户带小户”模式,由大户统一采购种苗、提供技术,小户按需订购,实现标准化种植。“隔壁马涧村的埃及糖橙销路成熟,我们就借势推广金秋砂糖橘。”目前,教门岗村种植面积达120亩,预计亩均收入5000元。橘林中,回族村民史志兵正在给果树除草。他算了笔账:在合作社务工,一年收入约1.5万元;加上自家的十几亩橘子、鱼塘和稻田,全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以前要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老小。”他笑容满面地说。余宏林补充,橘园日常管理雇了5名固定工人,年工资支出七八万元。采收季还需大量临时工,最多时,一天要二十多人。技术上,合作社定期组织村民去常德市农业农村局学习,并请专家进村指导。尽管今年成本有所上涨,但通过技术改良与品种更新,效益依然可观。除了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教门岗村还积极发展乡村餐饮、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特色产业。村里与周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不定期举办就业招聘会、技能培训班,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技能培训。傍晚时分,教门岗村的民族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一条彩绸金龙在空中翻飞起舞。这支由22位汉族与回族中老年妇女组成的舞龙队,已走过十个春秋。“刚开始就是几个老姐妹凑在一起活动筋骨,没想到一舞就是10年。”舞龙队队长任正文感慨道。如今,舞龙队不仅在本村表演,还经常受邀赴邻村展演,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名片”。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教门岗村会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开展联欢活动,大家一起包饺子、猜灯谜、表演民族歌舞等,其乐融融。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村里还举办政策讲座、演讲比赛、文艺汇演,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今的教门岗村,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来 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编 辑:刘译林
一 审:刘晓燕
二 审:周海燕
三 审:张智峰
责编:刘译林
来源:汉寿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