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如何转化为生产线提质升级的新动能?近年来,制造业大省湖南对此持续探索,聚焦科技与产业“两张皮”、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等痛点,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围绕“卡脖子”技术制约,湖南连续5年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170项,去年有1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9位,涌现了“江海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全球最大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等国际领先技术成果……
在持续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征程上,湖南持续推动“两个创新”加速融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力。
破壁垒:让“沉睡”成果加速“出圈”
9月2日至3日,27名高校专家与科创平台负责人组成的工作组,深入株洲55家重点企业,通过实地调研、集中座谈收集技术需求120余项——这是湖南打通校企供需壁垒的缩影。
长期以来,校企供需信息不对称,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少科研成果产业化率较低、相当数量的专利处于“沉睡”状态。
为此,湖南自去年起开展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推动企业带问题进高校、专家带成果进企业,促进成果转化与企业转型;同步发布企业技术需求、专家团队、高校成果“三张清单”,为精准对接提供支撑。
在湘潭市,当地组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走进全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60家企业。湘潭市工信局科技科科长王璎华说:“现场把脉问诊,摸排企业技术难题200余项,立竿见影。”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王卫安介绍,截至目前,“双进双转”活动累计征集重点企业“技术需求”清单2000余项、校企合作专家团队超2000个、科技创新成果近千项,累计推动522个合作项目落地,合同金额达6.7亿元。
图为专家组在湘潭闪聚电池有限公司现场走访,收集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方面的技术需求。(受访者供图)
湖南还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多元化创新平台,实行更灵活的人才聘用、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模式,着力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
在高校云集的岳麓山下,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以项目合同式聚集了一大批供职于省内外高校或企业的“技术经理人”。这支队伍不仅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背景,还得懂市场、懂法律、懂融资。他们很少待在办公室里,而是一边跑到大学教授的实验室里,寻找好成果、好项目,一边到处跑企业,找合作方。
“通过他们穿针引线,企业提出详细的技术需求后,平台就能很快精准匹配解决方案,效果非常好。”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副主任余金清说,今年以来,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已推动22个创新成果在湖南转化,诞生了6家初创企业。
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长沙一家仪器制造企业研发煤质分析机器人的技术需求,很快被推送给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温和教授的团队。团队随后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一个多月后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同金额达600万元。
图为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的新型材料展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楠 摄
建平台:协同攻坚产业“卡脖子”技术
走进长沙山河工业城三期智慧车间,物料顺着预设路径自动流转,机械臂精准完成部件对接,有轨穿梭小车(RGV)灵活穿梭搬运……数字化触角已渗透到生产全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这样的场景,正是湖南传统产业向高端转型、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的鲜活注脚。
工程机械产业是湖南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但是中高端液压产品长期依赖进口。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山河智能与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开展高频高压大流量核心液压零部件关键技术研究,突破液压元器件“卡脖子”难题,新增配套企业284家,成员体内合同金额近6亿元。
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处长管冲介绍,近年来,湖南发挥企业“出题者”“组织者”“阅卷人”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了一批产业“卡脖子”难题。
日前,在有着“十里钢城”之称的娄底市,首卷厚度仅0.10毫米的无取向新能源“手撕钢”在湖南涟钢电磁材料有限公司下线,引发行业关注。
在湖南涟钢电磁材料公司轧钢作业区,首卷“手撕钢”下线,工作人员正在测量板卷厚度。(受访者供图)
“这是我们在高端硅钢领域的重要突破,攻克了超薄带钢轧制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断带、褶皱等技术难点。”湖南涟钢电磁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专家贺小国介绍,新产品磁性能优异,电能转换效率更高,能满足高端设备对小型化、轻量化的需求,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近年来,涟钢集团深化创新平台布局,与湖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发挥协同优势,在热处理高强钢、高硅钢、新能源汽车用钢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研发出一批技术尖端、市场前景好的创新产品。
从2022年开始,湖南探索实施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倾斜更多优势创新资源到先进制造业卡点、堵点上,引导重点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攻关。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处处长张海琳介绍:“单个项目奖励资金上限可达项目攻关费用的10%,最高可达2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3年来,湖南采取“企业出题、政府发榜、能者揭榜”的模式,分3批滚动实施了113个先进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累计安排奖励资金3.58亿元,突破工程机械重载电驱桥、轨道交通直驱传动永磁牵引电机、智能矿山卡车无人驾驶系统等一批关键核心产品(技术),产业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
图为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湖南智电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中试设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楠 摄
通堵点:打通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攻克关键技术、产出科研成果后,湖南聚焦“最后一公里”短板,通过完善中试体系、衔接产业链、拓展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中试,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跳板,承载着实现“神奇一跃”的关键使命。过去,湖南高校的冶金、材料等学科成果不少,但因本地中试资源不足,一些成果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
为了破解“中试之困”,湖南近年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布局36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副处长王帅告诉记者,省里还谋划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成果遴选识别—可行性评估—试制—质量检测”等全流程服务。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也陆续出台新材料中试平台(基地)建设和认定管理办法,并按不超过平台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目前已建成公共中试平台44家,着力破解中试环节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难题。
5月15日,观众在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现场查看轻型运动飞机。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石化产业是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传统板块”。长期以来,受制于中试基地小而零散、资金投入不足,这个传统产业难以走上科技创新的“快车道”。
2024年10月,湖南省首个化工中试基地在岳阳市云溪区挂牌成立。云溪区委书记蒋春艳说,通过对发达地区的考察研究和对比分析,云溪区将现代石化中试基地定位为推动石化产业技术转化、提供共享服务、培养产业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技术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这一中试平台已为当地完成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技术的千吨级验证,该项目的催化剂使用寿命从300小时延长至2000小时,推动技术在全国7大生产基地推广,年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带动产业链产值增长80亿元。
湖南还打造一批标杆性应用场景,加快新技术的完善和新产品的迭代升级,加速技术与产业双向赋能。
在全国率先出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首轮次工程流片芯片、首套件基础电子元器件等“五首”创新产品应用支持政策,5年共认定“五首”产品上千个。比如,船用550kW抱轴式大功率永磁发电机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麒麟信安云服务器操作系统、迈曦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程)仿真分析软件等突破“卡脖子”技术难关。
今年6月27日,株洲首条北斗智能穿戴产品和北斗终端产品生产线在湖南北斗天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启用。这标志着株洲在北斗应用产业领域迈出重要一步,填补株洲北斗产业链终端制造的空白。
而这背后是株洲市早在2021年就将北斗规模化应用纳入株洲市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各方力量竞逐北斗赛道,布局从部组件研发、整星制造、星座运营到地面终端的技术创新链,规划130个北斗规模应用场景。
从“破壁垒”唤醒沉睡成果,到“建平台”突破关键技术,再到“通堵点”激活产业价值,湖南正在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完整链条,为制造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责编:刘译林
来源:新华社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汉寿县召开2025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秋季免费送医送药暨规范管理工作会
【视频】汉寿新闻2025.9.22
【视频】汉寿新闻2025.9.20
【视频】汉寿新闻2025.9.19
太子庙镇: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行动 吹响变废为宝“冲锋号”
【视频】汉寿新闻2025.9.18
汉寿南站:红色专列陆续启程 搭载师生打卡韶山
下载APP
分享到